李自成下定决心,一定要在军中推广这个,虽因各火铳口径与铳管质量不一,到时肯定有许多困难,也必须坚决推行。

    还有……

    李自成接过一铳兵手上的火铳,刚才他们演示时,一口气打了四五轮,但摸摸手中的铳,仍然可以开很多铳的样子。

    田见秀也注意到这点,他说道:“往日缴获的鸟铳中,常有放三铳便热不可再放,需以湿布裹铳,这些火器,便没有这个毛病。”

    他倒是知道原因:“这是铳膛不光之故。”

    刘宗敏冷哼一声:“官兵尽造些低劣的火器,让我义军怎么用?”

    李自成看向杨少凡,他想知道,王斗能大规模制造鸟铳,原因在哪,他现在军中工匠越多,然左左右右,一个月也造不了多少铳,别的不说,光钻膛,一个月都难钻一根。

    对这些东西,杨少凡知道的其实也是一知半解,他说道:“听闻东路使用水车,十天半个月,便可钻铳一根,特别他们的钻头刀具,钢质硬,不须经常更换,所以钻膛速度快。”

    明军工匠中,也有人力钻床,比如京师中就很普遍,其实不是没人想过水力钻床,关键是钻刀为低碳的堕子钢,硬度不足,又没有钻管散热方式,使用水力时,无法量产的刀具损耗率非常高,感觉得不偿失,所以慢慢的,各方面又改回人工。

    而且此时火器作战,也不是说以铳为主,不需要那么大规模打造,曹变蛟也曾在玉田试过,最后决定,还不如用老师傅慢慢造。

    杨少凡道:“末将还觉得,东路这火铳,所用为卷合法,非为拼接法,然东路之铳,便是不易炸膛,个中奥妙,实不为常人所知。”

    一般拼接法比较精品,因为铳管打制时,需以几根短管焊打为一根长管,不是这行十年以上的老工匠,是打造不出来的。

    卷合法,便是戚继光提倡的,以双层熟铁板直接卷合,优点是不必焊接,工匠水平也要求不高,缺点是搞个不好,铳身前后质地会有差异,容易炸膛,明军中许多鸟铳,就是这样。

    但为何王斗也用此法,铳管却相对均匀,厚实程度有所保障呢?

    各人都觉头疼,李定国忽然道:“敢问杨将军,听闻现王斗军中使用雷霆铳,不需火绳便可发火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