陛下你这一下子就要征兵至少十万,全按步兵算一年就至少需要三百万两,再加上还有九边将近二十万军队,还有关内京营兵、各地卫所兵……

    咱大明一年多少岁入,陛下你心里没个数吗?

    崇祯把温体仁等人的表现都看在眼里,他当然知道征兵要花钱,更知道这次的越级提拔定然会震惊朝堂,但那又怎么样,非常时期就要行非常手段。

    提拔的这些人中除了韩山河他还不太熟外,其余人都在他整理出的那份名单中,在明末这些人都绝对称得上能人。

    尤其是杨嗣昌和洪承畴,在崇祯心里都是统帅级别,武能上阵杀鞑子,文能提笔搞内政,少有的全能型人才。

    在真实的历史上,杨嗣昌还有个旁人没有的优点——不怕背黑锅,非常得前任信任,但奈何前任实在不给力,杨嗣昌最终因为背黑锅而死。

    洪承畴这厮虽然有污点,但崇祯也打算勉强接纳,实在是他现在太需要人才了,况且倘若不是山穷水尽,没几个大将会做出那样的选择。

    毕竟建虏能给的,不可能比他给的更多。

    忠诚这东西,不是天生就有的,崇祯心里清楚,身为皇帝,应该懂得在什么局面用什么样的人。

    相比于洪承畴、杨嗣昌这类全能型人才,孙传庭、卢象升的能力更体现在战术层面,譬如镇守一方的大将以及独自指挥一场大战的能力。

    在内政上洪、杨二人虽也很厉害,但相比于专门搞内政的温体仁来说又略有不如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目前在前线统领大军的五省总督陈奇瑜,统帅能力虽然不错,但却更适合做参谋,顺便接下户部的重任,当个全职的参谋和后勤总管。

    这些人首先都不是东林党,其次也并非同一派别、或者同一系统,对农民军有主剿的,也有主抚的,对建虏有主战的,也有主和的,更方便崇祯皇帝来制衡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石砫宣抚使秦良玉,这位女将军尤其被崇祯皇帝看重,在明知道丈夫被朝廷阉党陷害致死的情况下,终其一生仍旧忠心耿耿的为大明而战。

    秦良玉胆智过人,擅长骑射,又擅长作文章,她所组建的军队白杆兵,号令严明皆为敢战之强兵,是明末除辽东关宁铁骑外,仅有的几支能与鞑子血拼还能取胜的军队之一。